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努力突破经济增长传统路径依赖,不断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突破旧路径,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突破廉价劳动力依赖。过去二十多年,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使得工业化进程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是我国持续多年高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一是因为企业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而减少生产成本,获得价格竞争优势;二是因为大量廉价劳动力延缓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问题,使得资本投入进一步扩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就形成了经济增长对廉价劳动力的路径依赖。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国的人口转变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现实形势迫切要求中国经济增长要尽快突破对廉价劳动力的路径依赖,寻求新竞争优势和新增长点。
第二,突破高投资依赖。“高储蓄、高投资”为中国长期以来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高投资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大规模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一旦出现经济不景气而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政府在难以有效刺激消费的情况下通常又采取加大投资的政策来增加总需求,这样一来,政策效应会进一步衰减,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会不断加剧。经济增长效率会因此下降,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将面临隐忧。这种循环往复的投资刺激政策,就形成了经济增长对高投资的路径依赖,必须加以突破,走从资本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路线。
第三,突破房地产依赖。房地产是支撑地方政府财政来源与经济总量的重要产业,各地政府为了推动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纷纷采取了大量的刺激政策与手段,从而使得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近十几年中,房地产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进程中的制造业,也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在地方政府、开发商和金融信贷机构相互合作下,房地产业成为了很多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其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实际上,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从理论分析来看,当房地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增长速度会不断衰减,价格上涨不可能持续。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能也不可能依赖某一类特定产品拉动需求,而要依靠各个领域的常态增长来实现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
第四,突破资源环境依赖。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资源低成本的原因,我国曾经出现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资源利用效益低下的现象,虽然工业化进程得到加快,但是却形成了对资源环境的路径依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而且会阻碍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结果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障碍。很多研究结果表明,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尤其是在资源接近枯竭时,过度依赖资源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受到严峻挑战,同时会产生大量劳动力失业问题和社会不稳定问题。以不断耗竭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必定不可持续,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激发新动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强化创新引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经济发展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改革驱动创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需求刺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提高质量和效益是首要目标,需要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第二,注重内生驱动。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引领新常态要求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激发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制度等内生动力,提升内生于增长之中的各种要素结构层次与生产效率,挖掘经济增长新红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经济内生性增长质量和效益,而非仅关注数量。
第三,加快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实现手段,也是经济发展重要内容和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更多是结构性问题。结构调整对于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结构理顺了,发展就协调了,增长空间就释放出来了。经济结构局部失衡可能会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经济结构失衡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性条件,阻碍结构调整红利的释放,加剧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不仅影响经济增长数量,更会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推动模式转型。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单纯追求产出的快速增长,忽视增长过程带来的社会福利、人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等后果和问题。质量型经济增长模式将社会和环境效益也纳入增长目标之内,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就我国经济增长来看,质量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为更多依靠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来推动增长,部分领域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严重危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存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由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向质量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江小国.《马鞍山日报》第3版:理论周刊.2018年09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