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安徽积极抢抓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机遇,主动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省上下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重理念、重修复、重治理、重绿色、重机制,皖江地区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升。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安徽需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阶段性发展规律,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进皖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有绿色发展的科学思维。在传统的地方政府发展竞争的模式下,皖江经济带各区域很难完全杜绝污染物竞相排放的不良格局,发展的环境负外部性较强。要想破解这种现象,需要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以提高“含绿量”来提高“含金量”。全流域都要把岸上、岸下统筹联动起来,都要在突出绿色发展上下功夫。首先要强化环保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红线管控、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监督问责等方面制度建设,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织密扎牢重点流域水环境生态防控网。二是强化微观责任。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强化地方党政一把手对生态资源资产的监管责任,推动生态保护属地责任落实,实行重大生态环境事故“一票否决”。督促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和林长制做实做细,并向村级延伸,实现让一河一湖、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的目标。三是强化指标量化控制。贯彻落实能源、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指标总量和强度双控制,以便在管理督查上使用同一个标准进行管理监督。
推进皖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扩展对黄金水道功能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这也说明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丰富内涵。过去,社会各界存在着把长江经济带看成是运输带、用水带、资源消耗带的认识局限,从节约成本角度推动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重化工大项目投资,带来了开发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偏误。这种偏误还会导致滨江开发功能单一,环境散乱无序,阻碍跨江发展。中外案例表明,滨江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跨江发展,才能更好地利用岸线资源,更大地拓宽城市发展空间。长期以来,皖江城市带主要分布在长江南岸,经过区划调整后,现在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均成为跨江城市,大大拓展了皖江经济带的空间。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利用皖江流域资源、人口、市场、产业、城市“五集中”的发展优势,通过统一生态标准、统一市场建设,实现合理的产业竞争和分工格局,使皖江经济带成为黄金绿色经济带。
推进皖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合适的产业发展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这也为安徽产业发展指明了路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在“破”“立”两端发力。破,就是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利用市场化手段,淘汰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高端化发展。同时要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生产组织、企业管理和商业运营中的深度应用,提高传统产业绿色先进产能比重。立,就是培育体现经济新动能的产业,通过人力资源和科技投入,推动资源加快向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聚集,促进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增加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与此同时,支持沿江地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江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优化布局数据中心,以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为抓手,推行智能制造、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云计算、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全产业链绿色优化升级。
推进皖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是推动皖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三项制度,在市场取向改革中走在了前列。未来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适当减少政府的直接经济职能,增加其生态和社会职能。首先就是做好牵头协调保障作用,构建省内外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机制。重点是创新区域开放合作机制,共同做好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流域管理统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市创建自由贸易港和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参与推进长江大通关,做好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多部门参加的通关协作。二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引导金融部门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日常业务中。三是加强节能减排硬约束,创新管理新模式,建立污染物及碳排放交易平台,用市场手段解决发展与保护、发展与公平的内在矛盾。四是强化人才保障,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培养集聚一大批绿色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形成支持皖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人才支撑。
(陈东.《安徽日报》06版:思想周刊.2018年06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