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强调要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鼓励行业组织、商会、产学研联盟等开展多领域跨区域合作,形成协同推进一体化发展合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既需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基建”等方面“硬联通”建设,也需要加强规划、环境、标准等方面的“软联通”建设。行业协会商会作为非官方的企业自治联合体,既能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团结企业家、促进业内融合,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软联通”建设中可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推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软联通”。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从注重嵌入全球价值链到注重打造以我为主的国内和全球价值链,从注重国际市场的“推力”到注重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拉力”,从注重构建国际经济循环到注重构建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都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区域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行业协会商会要积极把握趋势,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实际和自身条件,共同研究和探讨长三角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积极协助政府编制区域性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布局、区域外部产业竞争环境、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问题、结构调整和重组等问题。通过产业发展规划的“软联通”,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将长三角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的“软联通”。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有一个公平的、相对一致的产业发展环境,各个行政区之间要加强制度衔接,避免行政分割、恶性竞争。这对地方政府来说,靠其行政力量来协调超越其行政范围的关系是力所不及的,联合治理则又可能会出现政策协调难下沉落地难的现象,行业协会商会则可以突破部门与地区界限,协调各地政府和企业,加强沟通和合作,担负起推动整体环境优化的责任。对不同区域的现有各类影响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进行系统梳理,结合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实际,研究改进适应一体化发展需要、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优化措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比如,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保护主义,切实解决好“准入”和“放行”的问题;统一规范执业行为,维持咨询市场秩序,防止相互拆台、压价竞争;推进跨行政区域的企业联合并购等。
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标准的“软联通”。标准化是实现各个产业领域互联互通的基本前提之一。这些标准包括产业内的行业标准、资格认证、质量检测等。加强标准的软联通,可以减少产业发展中的产品和要素在自由流动中的一些阻碍,有利于生产环节和阶段的协调和对接,进而调动区域内各方的参与积极性。长三角各地现有的产业标准认证检测机构兼有政府主办和非政府主办两类。不同地区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跨区域标准认定也存在一定障碍。行业协会商会可在国家标准和全国性行业标准大框架下,积极开展区域行业标准制定和修改工作,努力推进区域一致。由于行业组织的民间机构特征,没有利益个体化,可以打消人们对其公平公正不足的顾虑。
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数据的“软联通”。随着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和深度应用,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信息时代形成的“巨平台+海量小前端”的分工协作体系,行业协会商会扮演的正是信息平台数据汇集和分发功能,而长三角不同区域的细分产业和企业则可以专注自己的优势业务,形成特色化的“小前端”优势。行业协会商会内部的公平公正互助共赢的协作理念,可以比市场机制更有效地降低区域之间的数据沟通成本。长三角目前官方和民间的数据平台虽然较多,但互通性、共享性和行业专业性均有不足,建立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产业发展数据信息平台,是当前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可发挥和企业贴近的优势,积极协助政府或自主联合建设多样的分类产业数据信息库,并按一定的规则做到公开、透明、共享。这样,既有利于长三角共同市场的形成,又能有效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人才的“软联通”。长三角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人力资源的一体化将会大大提升区域竞争力。对此,行业协会商会可以秉承“共治共生、共创共赢”的服务理念,强化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的“软联通”,推动长三角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全面转型变革。在人力资源使用上,可按产业划分联合搭建“平台+个人”的人力资源库,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在长三角有序流动,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在人力资源培养上,可以共享培训资源,联合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资源的互动互访机制。在人力资源的评定上,可建立区域内行业人才资格评审互认制度,通过教育、培训、考试等资源的互融互通逐步实现专业人才资格的互认,从而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体化。
(陈东 洪功翔.《安徽日报》06版:思想周刊.2020年06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