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学者观点 
 通知公告 
 媒体关注 

 

【马鞍山日报】牵住发展“牛鼻子” 打好融入“主动仗”---访安工大商学院副院长方大春教授
2019-09-16 10:33  

  敞开“东大门”,做强“桥头堡”,当好“排头兵”,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描绘的壮美蓝图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在“六个一体化”的谋篇布局中,“以产业协同支撑一体化”着墨良多,足以凸显出产业协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产兴则城兴,产强则城强。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中,如何牵住发展“牛鼻子”,打好融入“主动仗”,《马鞍山日报》采访了我市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方大春教授认为,由于长三角地区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文化背景,导致城市之间产业结构同构性较强,没有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分工,产业同质化导致城市间竞争激烈,核心城市的产业能级不强。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必然要求各城市从竞争到竞合,从产业转移到产业协同。”方大春说,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协同的目的是产业发展资源要素分布与产业链布局实现空间耦合,地区间能够从竞争到竞合。

如何从竞争走向竞合?如何以产业协同支撑一体化发展?方大春认为,构建产业协同新模式是关键。

“构建产业协同新模式,首先是要编制马鞍山主导产业长三角产业链分布地图。”方大春说,这份“长三角产业链分布地图”要能够体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布局、企业的集聚、要素的集聚,提高重点产业集群的标识度,引导跨区域产业协作、要素市场化流动。通过数据共享引导产业和区域在纵向产业链上优势互补、错位竞争、链接发展。

“构建产业协同新模式,要开启‘双向模式’‘飞地’平台。”方大春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向深度推进,可以让一些经济实力强且有研发需求的企业主动到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寻找“飞地”,开启“双向模式”。马鞍山要充分发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一方面积极承接沪苏浙高端制造产业的转移,另一方面在长三角发达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引进全球高端人才加入,构建产业研发共同体。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