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学者观点 
 通知公告 
 媒体关注 

 

陈东:促进安徽民营制造业迈上新台阶
2017-07-24 17:08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制造大省的地位初步形成。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是安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要发挥民营制造业的作用,促进其迈上产业发展新台阶。

一、基础扎实优势明显

强大的制造业规模是民营制造企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安徽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省份和后起之星,而制造业的主体是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民营制造业形成强大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 2016年全省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2.7%,民间投资占比达68.7%,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90%。省工商联、省经信委等单位20169月发布的全省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显示,营业收入总额超过(含)3亿元的上规模民营企业共421家,其中,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为295家、占比70.1%,营业收入总额4879.1亿元、占比70.8%;在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百强榜上,66家制造业入围,实现营收总额3124.98亿元,占比69.31%。在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中,我省民营企业占据15席。强大的产业规模和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可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成本,进而能增强民营制造企业升级力度。

良好的产业集聚态势是民营制造企业发展的市场条件。经过多年实践与市场培育,安徽以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园区为载体,产业链条日趋完善,配套能力日益增强,制造业产业集群化、特色化、错位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据省科技厅《2016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4个,其中国家级20个;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5家,其中国家级18家,实现营业总收入8458.2亿元;生产力促进中心118家,其中国家示范中心7家,服务总收入为2.74亿元。较为完善的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产业链完整、布局相对集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内集科研、生产、应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配套企业和相关企业高度集中,各类人才具有高度流动性,有较强的技术外溢,民营制造企业很容易在集群内获得各类生产要素;而同一区域的产业集聚降低了客户的搜寻成本,很容易获得较大的市场,又对民营制造企业发展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长期以来.安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营制造业发展,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积极落实简政放权,强化协调服务,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2013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对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作出战略部署。省委统战部、省经信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工商联从2006年以来,共开展了5批专门面向民营企业家的 “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活动,353名企业家受表彰。除对全省所有企业适用的各类文件外,安徽省近年来还发布了一些专门针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关于落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等等。这些措施为推动民营制造业再创辉煌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和发展动力源。

二、正视问题找准差距

安徽民营制造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产业偏中低端。大多数民营制造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不强,高端装备的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基础部件对外依存度高,关键技术和装备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绿色发展不足,环境承载压力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特色不明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困难较大。 2016年发布的安徽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低于全国和安徽省的GDP增长,较上一年也有所回落,与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相关。

区域分布不均衡。如2015年入围安徽营收百强、纳税百强、进出口百强的民营企业共计205家(不重复计算),主要集中在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其中芜湖、合肥和滁州三市占97家。代表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民营制造业多数集中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占全省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的35.7%。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效能不高,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中低端研发重复投入,高端设备研发突破较难,平台的公共性体现不足。

领军型企业缺乏。如在智能制造领域,虽然在工业机器人、大型数控锻压机床、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优势,“合芜马”机器人产业已集聚了90多家企业,但领军企业较少,带动作用不强。在2016年发布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安徽仅4家企业入选(中部6省共有51家企业入选),最高的排名全国第247名,其中2家为制造业,最高的在全国排名为438名。在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排序中,安徽仅有15家企业入选 (中部6省共有81家企业入选),排名最靠前的列第228名,第2名列352名。

“三难”现象突出,生产成本偏高,政策落地还不实。 “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仍然制约安徽民营制造业发展;企业劳动力人均成本支出逐年增加,税费负担较重;从中央到省市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但很多落于不同的部门,集成度和精准性差,有些政策缺乏跟进和细化措施。加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政策效应无法充分落地。

三、瞄准方向 迈向新台阶

破解存在的问题,推动安徽民营制造业迈向新台阶,当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强规划引领。积极实施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为民营制造业适应《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明确基调、提供指导。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动集成电路、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发动机、小型燃气轮机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制定民营制造业发展的细分产业专项规划,做好“专业市场+块状经济”模式设计,做好民营制造业“特色品牌”和“特色小镇”的规划衔接。

推动政策落实。积极梳理现有政策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好安徽省《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通知》的十条举措,解决落实过程的“肠梗阻”“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从政策源头上帮助民营制造企业 “拆三门”“破三山”,特别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渠道。正确评估制造业厂房价值,鼓励生产设备抵押,切实增强企业有效资产抵押。政府投资基金要适当增加创业创新项目投资资本的供给,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本支持。鼓励民营制造企业积极探索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积极进入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融资。

化解结构过剩。鼓励民营制造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多种途径,主动压减过剩产能,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退出低效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形成社会资本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和运营环境,切实为民间投资拓宽领域,鼓励投向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的投资。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民营制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项目开发建设,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发展新模式,拓展对外经济合作渠道,促进产能国际转移,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提升创新能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调动市场对创新要素、创新热点、创新路径等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科研院所和企业应加强产学研对接合作,不断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鼓励引导民营制造企业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整体改造转变,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全流程改造转变,由单个企业改造向整个产业链配套改造转变,由对分散布点企业的改造向促进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改造转变。鼓励和引导民营制造企业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运用先进实用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新产品开发,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增强企业间的创新协同能力,加强以企业为主题的创新联盟建设。围绕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民营制造业的政策引导,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民营制造企业。

(陈东.《安徽日报》07版:新论苑.2017年07月24日)

关闭窗口